首页 >> 免疫细胞费用 >>免疫细胞储存费用 >> 皮细胞与白念珠菌相互作用的免疫学机制比较研究
详细内容

皮细胞与白念珠菌相互作用的免疫学机制比较研究

  口腔和阴道黏膜上皮细胞与白念珠菌相互作用的免疫学机制比较研究

  

  念珠菌是临床常见的机会性致病真菌,其中白念珠菌是引起人体口腔及阴道等部位黏膜感染的主要念珠菌。

  

  众所周知,口腔及阴道部位的黏膜上皮细胞是抵抗念珠菌感染的“第一道防线”。

  

  前期研究发现,上皮细胞抵抗白念珠菌感染主要通过激活炎性信号通路(如ERK/JUK/p38等信号通路)、释放炎性细胞因子等发挥免疫功能。

  

  鉴于临床上口腔念珠菌病更易发生在免疫低下的病人、更易造成系统播散感染,但阴道念珠菌病更易发生在免疫正常女性、少见系统播散感染,故不同部位的上皮细胞可能存在不同的抗白念珠菌感染的机制。

  

  白念珠菌胞壁成分ALS3及SSA1与黏附功能有关,在诱导上皮细胞产生抗念珠菌免疫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前期已有研究证明敲除ALS3可降低诱导口腔上皮细胞分泌产生炎性细胞因子及炎性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

  

  但却很少有实验研究ALS3敲除对阴道上皮细胞诱导产生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及可能涉及到的炎性通路。

  

  也很少有实验研究SSAl敲除对上皮细胞产生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及可能涉及到的炎性通路。

  

  本实验主要研究白念珠菌感染口腔上皮细胞及阴道上皮细胞诱导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及ERK信号通路蛋白激活的分子机制的差异,同时探讨白念珠菌胞壁成分AIs3蛋白、Ssa1蛋白在此免疫过程中存在的可能作用机制。

  

  第一章 口腔和阴道上皮细胞抗白念珠菌感染的免疫差异目的:探索口腔上皮细胞及阴道上皮细胞体外感染白念珠菌免疫反应的异同性。

  

  方法:口腔上皮细胞(leuk-1)、阴道上皮细胞(VK2/E6E7)进行体外培养,给予白念珠菌(SC5314)不同菌量的感染。

  

  观察不同部位来源的上皮细胞在非感染及白念珠菌感染状态下免疫效应分子及通路蛋白表达的异同,检测白念珠菌感染不同上皮细胞时,其细胞毒性、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及p-ERK1/2、p-MKP1蛋白表达的差异。

  

  结果:口腔和阴道上皮细胞,在体外培养的形态上存在很多共性:倒置显微镜下见铺路石样外观,多角形,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

  

  细胞经过瑞氏-吉姆萨复合染液染色后,都可呈现出较为典型的细胞质粉红色,细胞核蓝(黑)色的表现。

  

  生长曲线测定结果,口腔leuk-1细胞与阴道VK2/E6E7细胞的生长增殖过程存在差异,Leuk-1细胞的增殖速度较VK2/E6E7细胞快;两组细胞在生长增殖的过程中细胞直径呈现出类似“抛物线”形状的变化图;但leuk-1细胞直径整体仍较VK2/E6E7细胞偏大。

  

  白念珠菌感染状态下,死亡细胞沿菌丝分布。

  

  细胞损伤实验结果显示,同一种细胞的损伤度与白念珠菌感染的菌量及感染时间有关,即损伤度与白念珠菌菌量、时间成正比。

  

  两组细胞对比,白念珠菌对不同上皮细胞的损伤具有特异性:同一菌量感染状态下,白念珠菌对阴道上皮细胞VK2/E6E7的损伤较重,而对口腔上皮细胞leuk-1的损伤较轻。

  

  炎性细胞因子的检测显示:白念珠菌在口腔上皮细胞与阴道上皮细胞中均可刺激诱导GM-CSF、G-CSF、IL-1α、IL-1β、RANTES、MIP-3α、IL-8的分泌量增多,但亦存在一定差异,口腔上皮细胞在未感染状态时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在低剂量白念珠菌感染时即可产生较多的分泌量;而阴道上皮细胞在未感染时,多数因子分泌量极少,即使在白念珠菌感染后,多数细胞因子的分泌量仍增幅不大。

  

  两种细胞出现细胞因子最大诱导量的白念珠菌刺激菌量不同。

  

  在口腔感染过程中, IL-8、GM-CSF、MIP-3α及RANTES的分泌高峰出现在白念珠菌感染菌量/细胞量(MOI)=0.01时,G-CSF、IL-1β的分泌高峰出现在MOI=0.1时,IL-1 α的分泌高峰出现在MOI=1时。

  

  而阴道上皮细胞在感染过程中,IL-8βGM-CSF的分泌高峰出现在MOI=0.01时,G-CSF的分泌高峰出现在MOI=0.1,而IL-1α、IL-1β及MIP-3α的分泌高峰出现在MOI=1时。

  

  IL-4及IL-12两种细胞因子,未显示明显的白念珠菌剂量依赖性或是规律性的趋势。

  

  在白念珠菌感染口腔和阴道上皮细胞2h后,分别检测其p-ERK1/2及p-MKP1蛋白的表达情况,显示白念SC5314感染组的p-ERK1/2及p-MKP1蛋白的表达都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白念珠菌感染口腔和阴道这两种不同部位上皮细胞所产生的细胞损伤及炎性细胞因子的含量并不相同,上皮细胞抗白念珠菌的免疫应答存在部位差异性。

  

  第二章 白念珠菌ALS3敲除株感染口腔和阴道上皮细胞后免疫学机制的比较研究目的:探索白念珠菌ALS3基因在白念珠菌刺激口腔上皮细胞及阴道上皮细胞产生抗白念珠菌免疫反应的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存在的可能的免疫机制差异。

  

  方法:体外分别培养口腔上皮细胞和阴道上皮细胞,给予白念珠菌SC5314(WT株)及白念珠菌ALS3敲除株(als3△)不同菌量的感染。

  

  测定白念珠菌WT株及als3△株分别感染不同上皮细胞时,其细胞毒性、炎性细胞因子及ERK1/2、MKP1通路蛋白的表达,对比不同菌量、不同菌株、不同来源细胞的免疫反应的差异。

  

  结果:白念珠菌ALS3基因敲除后,其菌丝的生长不受影响,与SC5314野生株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但对比WT及als3△感染上皮细胞的结果,als3△对细胞的损伤明显降低(p<0.05),且其细胞损伤程度呈剂量依赖型,即MOI值越大,损伤也越大。

  

  als3△感染口腔上皮细胞后,GM-CSF、G-CSF、,IL-1α、IL-1β、MIP-3α和IL-8细胞因子的产生量均较WT感染组降低(p<0.05)。

  

  als3△感染阴道上皮细胞后,除了RANTES及MIP-3 a外的其他细胞因子,都较WT组降低(p<0.05)。

  

  对比分析WT株分别感染两种不同来源上皮细胞诱导产生G-CSF、RANTES、MIP-3 α、IL-8的结果,发现口腔上皮细胞leuk-1组这些细胞因子的产量高于阴道细胞VK2/E6E7组(p<0.05);而als3△感染时,两组细胞间上述细胞因子的产量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

  

  口腔上皮细胞分别感染白念珠菌WT与als3△ 2h后,WT感染组与als3△感染组中p-ERK1/2蛋白的表达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WT感染组中p-MKP1蛋白的表达量高于als3△感染组的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阴道上皮细胞VK2/E6E7分别感染白念珠菌WT与als3△的蛋白检测中,WT感染组p-ERK1/2蛋白及p-MKP1蛋白的表达量均较als3△感染组的表达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白念珠菌ALS3基因的表达可以诱导口腔上皮细胞和阴道上皮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

  

  且als3△刺激两组细胞产生某些炎性细胞因子的能力有一定的差异。

  

  在白念珠菌感染口腔上皮细胞诱导免疫反应的过程中,A1s3蛋白不完全通过激活ERK免疫信号通路增强p-MKP1蛋白的表达来参与免疫反应,而在白念珠菌感染阴道上皮细胞的过程中,Als3蛋白通过激活ERK通路诱导p-MKP1蛋白的表达增强来参与免疫反应。

  

  表明口腔上皮细胞及阴道上皮细胞在应对白念珠菌Als3蛋白诱导的免疫反应中,存在部位性差异。

  

  第三章 白念珠菌SSA1敲除株感染口腔和阴道上皮细胞后免疫学机制的比较研究目的:探讨白念珠菌SSAl基因表达在刺激口腔上皮细胞及阴道上皮细胞产生抗白念珠菌免疫效应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体外培养口腔、阴道上皮细胞,分别用白念珠菌SC5314(WT)及白念珠菌SSAl基因敲除株(ssa1△)进行刺激。

  

  测定不同菌量刺激两种不同上皮细胞时在细胞损伤、炎性细胞因子分泌、通路蛋白p-ERK1/2及p-MKP1表达的变化。

  

  对比不同组别间的差异,分析可能存在的机制。

  

  结果:体外培养白念珠菌SSAl敲除株,2h后测量菌丝长度较WT株明显缩短(p<0.05)。

  

  ssa1△在感染上皮细胞24h后无法形成菌落,只有散在的菌丝,经台盼蓝进行细胞染色后,可见死亡细胞沿菌丝分布。

  

  对比WT感染上皮细胞的结果,ssa1△损伤细胞的能力降低,但也可通过提高感染菌量而加大损伤。

  

  WT与ssal△分别感染口腔上皮细胞,ssal△感染组的GM-CSF、IL-1α、IL-1β、 RANTES、MIP-3α、IL-8的分泌量均较WT感染组降低(p<0.05)。

  

  WT与ssal△分别感染阴道上皮细胞时,ssa1△感染组在G-CSF、IL-1 α、MIP-3 α、IL-8细胞因子的产生量降低,与WT感染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

  

  白念珠菌WT株感染两种不同来源的上皮细胞时,口腔上皮细胞组IL-1β、RANTES、 MIP-3 α、IL-8的分泌量比阴道上皮细胞组高(p<0.05)。

  

  而在ssa1△感染两种细胞时,两组细胞上述细胞因子产生量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口腔上皮细胞分别感染白念珠菌WT与ssa1△株2h后检测通路蛋白,WT感染组p-ERK12及p-MKP1蛋白表达量较ssa1A感染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阴道上皮细胞分别感染WT与ssal△的蛋白检测中,白念珠菌WT感染组p-ERK12蛋白及p-MKP1蛋白的表达量均较ssa1△感染后的表达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白念珠菌SSA1基因与白念珠菌菌丝延长的功能有关。

  

  SSA1基因的敲除,降低了白念珠菌对上皮细胞的损伤,也降低了白念珠菌对口腔上皮细胞及阴道上皮细胞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及信号通路的激活。

  

  口腔上皮细胞及阴道上皮细胞在应对白念珠菌Ssa1蛋白诱导的免疫反应中,存在部位性差异。

  

  小结:白念珠菌感染口腔上皮细胞及阴道上皮细胞时,两种不同来源的上皮细胞激发的免疫效应并不相同,其所分泌炎症效应因子及ERK炎症通路蛋白表达方面存在差异,这可能是口腔、阴道两部位抗白念珠菌结果差异的机制之一。

  

  通过敲除白念珠菌胞壁成分基因ALS3、SSA1的菌株,分别感染口腔上皮细胞及阴道上皮细胞,发现敲除后的菌株感染可以降低细胞产生的炎症细胞因子及通路蛋白表达,还可消除两种细胞存在的部分差异,故白念珠菌ALS3、SSA1基因表达对诱导口腔及阴道上皮细胞抗白念珠菌感染免疫反应的发生,有重要作用;对口腔、阴道两部位抗白念珠菌感染免疫差异的发生也有重要作用,此实验结果可为口腔念珠菌感染及阴道念珠菌感染的防治工作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来源:


贵州泛特尔细胞
咨询热线: 400-048-9990  
邮       箱:1027014116@qq.com
咨询QQ: 1027014116   

手       机:15180725452
传       真:010-12345678
公司地址:贵州省贵阳市金阳高新产业园都匀路109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2014-2025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使用条款 | 隐私 | 商标与版权 |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 贵州泛特尔细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管理登录
seo seo